职教资讯 网站首页 > 职教资讯 > 正文
10月17日,教育部向社会发布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公布首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的通知》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三项聚焦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三项举措形成组合拳,强化源头治理,全力打造职业教育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加强培养体系建设,实施师范专业认证
教师教育是培养教师的关键环节,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办好一批一流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一流职业技术师范专业,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一方面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要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在坚持“以本(本科教育)为本”的基础上,扩大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探索本科与硕士教育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推进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博士研究生培养,推动高校联合行业企业培养高层次“双师型”教师。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要将专业认证作为突破口,重塑体系、落实保障、提高质量。
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加强新教师入职教育
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国家尚未出台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目前职业学校教师的资格考试,笔试部分采用的还是普通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今后,要落实“两类教育,同等重要”的要求,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考试要按照专业大类制定考试大纲、建设题库,开展笔试和结构化面试,考核内容要强化专业教学和实践要求。
深化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新教师准入制度改革。教育部提出,自2020年起,除“双师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毕业生外,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由此可见,新教师的准入和聘任,降低了对学历的要求,提高了企业实践经历和技术技能要求。
加强新教师入职教育。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改变职前培养一枝独秀的格局,加大职后培养的力度。要聚焦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构成,针对目前职业学校新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和没有接受教师教育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和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严格见习期考核与选留环节。
完善教师专业标准,深化教师评价改革
建设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教师的教育理念、师德师风、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直接影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素养,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完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要尽快修订《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研制高等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专业标准。教师专业标准体系要覆盖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各类课程教师。
深化教师的考核评价改革。将体现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的双师素质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多元参与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并将师德师风、工匠精神、教育教学实绩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
打造教师实践平台,建立校企交流机制
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要求,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100家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100个国家级企业实践基地,同时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人才需要,建设1000个国家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1000个国家级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培养一批覆盖重点专业领域的“国家工匠之师”。
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各地要建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方式公开招聘的机制,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职业院校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固定岗+流动岗”教师资源配置新机制;根据院校专业特点,优化岗位设置结构,适当提高中、高级岗位设置比例;设置一定比例的特聘岗位,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健全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
发挥行业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的作用。央企、国企、大型民企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设置访问工程师、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动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在教师和员工培训、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鼓励教师立足行业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服务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
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X证书制度实施、高职“双高”建设计划、“三教”改革、建立健全国家教学标准等一系列职业教育重大改革创新举措,标志着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成为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创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新时代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的重要内容。未来3年,将要建设360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每年选派团队骨干教师1000人赴德国等国家学习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全面提升教师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动产业转型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曹晔,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