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报比分,捷报比分手机版

职教资讯 网站首页  >  职教资讯  >  正文

【专家观点】锚定类型定位培育高质量师资
发布人:赵楠     资料来源:     时间:2022-03-28     浏览次数:次

编者按: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共有专任教师142万人,他们是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是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传动链”,肩负着每年培养9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职教教师队伍培养能力提出了迫切需求。

为加强职业教育校长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研究,中国教育报职教周刊特开辟“加强职教校长教师队伍建设系列谈”专栏,邀请教师教育领域专家学者撰文,就深化职教教师管理改革、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双师型”教师标准、健全职教教师培养体系、构建职教教师培训格局等阐述观点,希望能引发更多学者的思考和社会的关注,为职业教育校长教师队伍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职教之音”特此刊发。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需要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职教师资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培养能力匹配、学历适应、专业紧跟“产业赛道”的高质量职教师资。

“三新”理念引领培养方向

一是嫁接“新工科”技术高度,配置职教师资人才专业强度。“新工科”概念诞生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是对标科学技术与服务国家战略而对卓越人才培养规格的预期方案。“新工科”所具备的技术知识的前沿性和培养技术高度,是丰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性培养内涵、强化“双师型”职教师资专业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以高水平工程科技知识和能力要求来提升“双师型”职教师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有利于突出职业技术教育师资专业性和职业性的时代特征。

二是借力“新师范”开放广度,积聚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资源厚度。“新师范”是在师范专业认证和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概念。以“新师范”的理念推动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改革,将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培养能力的双提升。一是通过突出理想信念和专业素养教育,落实职教师资人才关于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等方面的培养要求。二是通过对高水平学校和企业以及职业院校的开放、协同、联合,汇聚更多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提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机构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基础能力,满足实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三导师”(高校教师、产业导师、职业学校教师)条件。

三是推进“新双创”融合深度,拓展职教师资专业发展宽度。“新双创”是基于国家“双创”教育以人为本、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相适应改革提出的教育改革理念。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服务就业和创业的属性,要求活跃的创新思维、开阔的专业视野、敏锐的市场反应、灵活的职业适应能力,以及对未来职业教育领域发展态势的追踪等,都必须成为贯穿“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终身发展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贯穿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全过程。

“三对接”目标创新培养模式

“三对接”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是指对接中职开展职教对口招生培养职教本科人才,对接高等职业教育开展“专升本”职教本科人才培养,对接中职教师培养培训实施在职中职硕士培养。

一是构建“三位一体”分流培养课程体系,即:一个专业可以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设置职教类、普教类或应用类职业方向,实现多方向有针对性的学生职业方向的适应能力培养。分流培养做到了既注重其扎实的基础,即专业化培养,又注重其实践能力,即职业针对性培养,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培养与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的结合。

二是开发小学分微课程,加强职业能力针对性和实践性培养。在三类专业分流的“职业方向课程”主模块均开发与设置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需要,并及时反映社会、行业发展的小学分微课程或专题性课程。

三是开设合作教育课程,推进合作培养人才。在分流培养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各专业应依据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需求进行相应的课程体系改革,各类专业至少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开发不少于6学分的合作教育课程,其中职教类专业与中高职院校合作教育课程不得低于4学分,普教类专业与普通中学的合作教育课程不得低于4学分,应用类专业则鼓励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

四是大力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双主体双基地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校企结合,产教互促”为模式,推进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的改革,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改革机制,培养有专业能力和行业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

“三衔接”使命打通培养通道

一是依托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立“本—硕—博”职教师资培养体系。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先后设置了教育领导与管理、学校课程与教学、学生发展与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方向,但职业教育领域或方向没有列入博士专业学位目录。设置职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对创新职业教育实践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和优化教育学科类型、结构与层次具有重大作用。建议独立设置职业教育师资专业博士点,开辟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依条件、程序申报职业教育师资专业博士点的新通道。

二是创新硕士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从当前中高职院校师资入口看,大部分非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的职教师资,虽在专业性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普遍缺乏教师教育专业技能。积极创新硕士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就迫在眉睫,具体举措为:单列职教师资硕士招生计划,单独录取;变革培养模式,打通职教本科推免硕士“4+2”培养通道、单列计划招生“4+3”模式,探索一年制教育硕士培养方式;落实“职教师资12条”中关于“构建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主体、产教融合的多元培养培训格局”的要求,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先试先行。

“三融合”手段推进专业发展

一是国家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积极作为。加快启动100家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申报,将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纳入优先考虑范围,丰富职教师资的有效社会供给。

二是工作本位学习模式促成“理实一体”。职业教育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亟须融入工作本位学习模式,具体举措包括:第一,变革传统的校本教师教育模式,将学习的场所由课堂转移到工厂企业等工作现场,变工作现场为教学情境,使学习与工作相互促成,学习者的学习是来自工作场所执行工作任务的学习,同时其所承担的工作也受学习需要的影响。第二,与专业学习相融合,通过工读交替的课程安排,生成基于工作实践反思的实践性知识与实践智慧。第三,推动工商企业等多领域多部门多方位的全息参与,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实施方案、经费支持、技术技能评价等方面体现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打造为了工作、基于工作、在工作中的“任务共同体”,营造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全息参与格局。

三是技术赋能卓越教师养成。应对技术变革,卓越教师的养成要做到:第一,以“国家工匠之师”为引领,以职教教师核心能力为标的,改革职教教师培养培训的理念、模式、方式与策略;第二,为职教教师的教学实践搭建理论与方法,利用智能技术赋能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第三,全面提升职教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升技术应用能力;第四,加强职教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研究,深化“互联网+”教育内涵研究。




作者:闵学良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付小倩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员;左和平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3月15日第5版